東莞濱海灣新區開發首個填海項目取得海域使用權

首個項目的海域透天電梯保養費用使用權證書獲批,標志著濱海灣新區建設進入新階段。大橋外側為填海海域。

濱海灣新區建設有重大進展,新區填海大幕即將拉開。9月18日,記者從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日前,位於濱海灣新區的粵港澳文化街項目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取得海域使用權證書,填海約22公頃,成為濱海灣新區首個取得海域使用權的項目,標志著濱海灣新區正式進入填海階段。

觀察人士認為,今年東莞市加強瞭濱海灣新區開發力度,新區開發啟動瞭“快進鍵”,首個項目的海域使用權證書獲批,標志著濱海灣新區建設進入全新階段。未來,濱海灣新區開發將進一步提速。

十年謀劃終獲批

濱海灣新區開發最大的瓶頸在於“填海”,在嚴控海洋開發背景下,東莞市用瞭近10年的時間,才成功獲得濱海灣新區首個海域使用權。

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陳俊告訴記者,濱海灣新區的用海申請工作始於2008年,歷經十載,2017年8月濱海灣新區在用海方面取得突破,成功獲得首個海域使用權證書。

陳俊介紹,根據用海有關規定,在一定時期內需對特定海域進行連片開發的,應編制區域建設用海規劃,並報國傢海洋局審批,2008年以來,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主動與原長安新區管委會對接,多次專題研究,舉辦數次專傢咨詢和評審會,結合東莞市海洋經濟發展遠景,共同推進長安新區(現濱海灣新區三個板塊之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的編制工作,盡量既符合國傢和省用海政策,又符合東莞市發展需要,經過努力,《東莞市虎門港長安港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簡稱《用海規劃》)於2012年12月取得國傢海洋局批復,明確瞭新區的功能定位、佈局和具體用海、填海面積。《用海規劃》為新區未來的發展提供瞭清晰指引,為新區單個填海項目的申報提供瞭基礎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菜梯廠商,黨和國傢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海洋資源的使用也從過去的“粗放式”逐漸向“集約式”轉變,更加註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是對於生態敏感、水動力不足的珠江口海域,將嚴格限制圍填海。在用海政策從電梯保養廠商嚴從緊的背景下,隻有提高填海項目“含金量”,才能提高用海審批的可能性。

在此背景下,2015年初,在國傢海洋局的指導下,東莞市提出將濱海灣新區打造成“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示范區,提升濱海灣新區的品位。在新區單個項目報批時,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又對每個項目的產業方向、填海規模、生態要素、投資強度等反復推敲和嚴格把關,確保項目充分體現科學用海、生態用海、集約用海理念,提高項目品質。同時,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積極爭取將濱海灣新區納入《廣東省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和《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等國傢和省重要海洋發展規劃,為新區用海提供政策支撐。

為推動新區填海項目盡快獲批,2015年,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指導新區編制《東莞長安新區圍填海總體實施方案》,並組織專傢評審,在《用海規劃》的框架下,將新區劃分為3期共17個填海項目,為新區單個項目報批提供更加科學、清晰和詳細的依據。

2017年1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來莞召開用海項目現場辦公會,現場研究新區填海項目問題,會後立即對2個填海項目出具用海預審意見,順利進入用海報批階段。

2017年9月1日,濱海灣新區的粵港澳文化街項目正式取得海域使用權證書,填海約22公頃,成為濱海灣新區首個取得海域使用權的項目,標志著濱海灣新區正式進入填海階段。

過半項目通過環評

濱海灣新區肩負著打造“東莞新浦東”“大灣區明珠”和引領東莞經濟未來30年發展的使命。首本海域使用權證的取得,對濱海灣新區發展具有裡程碑式意義,東莞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強市建設將邁入新征程。

截至目前,濱海灣新區17個填海項目中,除粵港澳文化街項目外,深圳海洋科技研發服務基地已獲省政府批準,其餘15個項目中已有8個項目的環評報告通過瞭專傢評審。

“涉及新區填海項目的相關手續,均第一時間審核,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處理,特別是項目報省海洋與漁業廳後的跟蹤協調,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安排專人到省海洋與漁業廳海域處跟班學習,為省廳和新區之間搭建瞭橋梁,節約瞭行政成本。”陳俊告訴記者,2017年7月,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將按“放管服”改革要求,進一步提高項目用海審批效率。

濱海灣新區進入填海階段後,一方面,東莞市海洋與漁業局將繼續做好剩餘填海項目的報批服務工作,完善具體委托方式和流程等,指導新區管委會嚴格按照用海政策和規定做好每個用海項目的審查審核工作,確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設在新區管委會的海域使用動態監管室的作用,加強對新區項目填海全過程監控,確保按照批準的用海方式和面積實施。落實海岸帶綜合管控要求,嚴守海洋生態紅線,加強對填海鄰近海域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盡量減少填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努力把濱海灣新區打造成為海岸帶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融合發展示范區。

■相關

首個項目將帶動6000人就業

粵港澳文化街項目位於東莞市長安鎮交椅灣海域,用海類型為城鎮建設填海造地用海,用海方式為建設填海造地用海,用海面積22.3032公頃,占用岸線約801米,申請用海期限50年。該項目產業投資額約10億元人民幣,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年產出約3.6億元,實現政府財政稅收每年約0.7億元,帶動就業人員約6000人。

該項目是東莞市濱海灣新區重要項目,也是東莞市重大項目之一,對推動東莞市海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成為東莞市轉型升級、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平臺。

■鏈接

濱海灣新區用海申請簡史

1 2008年,濱海灣新區用海申請工作啟動。

2 2012年12月,長安新區(現濱海灣新區三個板塊之一)區域建設用海規劃獲國傢海洋局批復,明確瞭新區的功能定位、佈局和具體用海、填海面積。

3 2015年初,在國傢海洋局的指導下,提出將濱海灣新區打造成“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示范區。

4 2015年7月,啟動辦理粵港澳文化街等4個項目的用海手續。

5 2015年12月,制定《東莞長安新區圍填海總體實施方案》,將新區劃分為17個填海項目,分3期推進。

6 2017年1月,省海洋與漁業廳召開東莞市用海項目現場辦公會,對濱海灣新區2個填海項目出具用海預審意見。

7 2017年6月,濱海灣新區擴容,由原長安新區板塊、沙角地區板塊、威遠島板塊構成,總面積約83.2平方公裡,並賦予濱海灣新區新的角色定位。

8 2017年7月,在省海洋與漁業廳的指導下,提出將濱海灣新區打造成生活、生產、生態“三生”空間融合發展的海岸帶綜合示范區。

9 2017年8月,省政府批準粵港澳文化街項目用海。

10 2017年9月,濱海灣新區的粵港澳文化街項目海域使用權證書誕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7gf4g3zd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